您的位置 >>首页 >> 校本研修>> 正文

【研修心得】教育科研的一盏明灯

发表日期:2017/12/6 9:42:40 出处: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作者:罗斌 有3312位读者读过

教育科研的一盏明灯

培训历程

2017年10月29日,怀揣着教科研的梦想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上海。这是今年第二次来到上海,这次有5天的学习时间,可以用心去好好感受这座国际都市的科研魅力,去接受最前沿教育科研的熏陶,对此我满怀期待。

10月30日至11月3日,我们聆听了六场专家讲座,参观了上海市第一中学、上海市七一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并倾听了学校领导的经验介绍,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三天和我们教科研高级培训班的同学们进行了课题申报(开题)汇报交流分享,接受了专家的指导和点评,并且第二天给了我们书面的反馈,列出了修改建议。在这里,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中小学校长发展中心的沈玉顺教授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挑战》给我们阐述了十九大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让我们深受鼓舞;上海教委教研室资深研究员汪茂华博士声情并茂的介绍上海绿色指标评估体系研究如何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现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讲座的细节(一个调查问题的设计)使我们震撼,更感受到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吴永和研究员跟我们分享了《教育大数据驱动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从学习案例分析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辅助科研;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洁博士 “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的”、“关注学科教学的本质”、“新木桶理论”的理念让我们深受启发,觉得教育科研的研究应当为教学服务;上海教科院的资深研究员潘国庆老师更是在最后的指导中让我们醍醐灌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教育科研专家们高屋建瓴式的理论讲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如一场场春雨,滋润了老师们的心田。同时也感到做一名新时代教科研人的任重而道远的压力。

反思后再出发

看到上海的科研室的同仁们的工作,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细细想来,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学习的不够,读的好书太少,所以对身边的教育资源不能进行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有很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在对许多申报课题和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项目进行指导时,往往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对本校教科研活动进行有效指导。

再进一步分析下就更觉得汗颜,自己对教科研引领不够,自己的科研素养不高,以至于教师中科研氛围不高,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校科研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还是存在。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压力大,对待学校教科研工作更多的是停留在上传下达,完成一些任务型的工作,比如说是论文、课题等宣传、发动、上报等工作。教育科研活动中教与研往往脱节,缺乏细致的行动研究,教育科研浮于表面,教科成果也少有推广性和缺乏实践意义。

我还记得在暑假第一次来上海培训的时候,上元中学朱桂红主任的发言让我记忆犹新:培训是灯,培训是书,照亮前方,指引我们前行。那一次培训时间短,我还没有体会到她这段话的涵义,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会用这次培训时刻鞭策自己,让她成为我今后科研路上的一盏明灯。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境界,也收获了感动和友谊。后面的工作中,首先建设有力的教育科研队伍,特别是加大对科研骨干的培养,在培训骨干的基础上调动每个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坚持教师草根教科研的道路。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科研培训活动,让广大教师学习先进的科研理念、科研方法,将研究和培训整合在一起,边操作边学习,研究与培训同步,教学与研究融合。我想只要我们不求高大上,只求少而精、真而实,我们的教科研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科研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风姿。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与发掘。我将秉承 “要想成为教科研的高手,首先使自己成为学习的高手”的原则,使自己一路向前,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