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里汲取智慧 ——戎海燕名师工作室成员读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发表日期:2024/8/23 15:17:57 出处: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百家湖校区 作者:戎海燕 有323位读者读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的作者是特级教师王晓春(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王晓春老师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我们一路同行》等十余部。
今年暑假,工作室成员同读王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大家受益匪浅。
(一)万建兵老师读书心得
读完王晓春老师写的小学教育100个案例,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为了把他的思想与智慧得以消化,我又用了一个月。但,通过细细咀嚼,我却越来越觉得王老师就像一位长辈在细心诉说着每一个故事,更像一位智者在给教师们指点迷津。他的不厌其烦,他的敦敦教导,其实是想真心扶年轻教师一把,好让我们尽快走上科学、研究的教育教学之路。
犀利语言一步到位。比如在回应《“学校教育大批判”:一种浅薄的时尚》一文中的“真正关心教育的,会在发表过议论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王老师直言“这等于说,拿不出解决办法就不是真正关心教育”,这种为批评设限是不对的。随之他便举例说明:我发现朋友脸色不好,提醒道:“你的健康情况是否有问题?”我没有拿出解决办法,我只是发现了问题,难道我这不是对朋友的真关心?难道对他没有好处?再如《该怎么帮助你,我的孩子?》案例中,王晓春老师直言道出了孩子为什么“一脸茫然”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孩子对老师帮助无力的茫然。因为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者能力达不到(不是不努力)的时候,需要老师给予具体可行的主意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却是人人都会的、老生常谈的空洞鼓励,甚至是文不对题的批评,甚至是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他们能不茫然吗?所以,我们应该抛弃空洞鼓励、无理由的批评,而应静下心来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记忆特性,给出具体的主意,哪怕是一样一样地去试验。一想到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曾经多次见过学生们一脸的茫然,我的后背不由得惊出一层冷汗。
看待问题深远精准。比如在回应《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一文中直面回答“教师越老越臭”的根本原因是教学中把自己当成了“教育官僚”般去管理学生,殊不知“有些一辈子当官的人,离退休之后谁都不想要,因为他们只会管人,离了下级,他们的本事就全没了,当然就不值钱。”其实,医生和教师的区别在于一开始医生就说用科学的态度思考病症、研究病因,久而久之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更加“熟能生巧、一招鲜儿”。而对于教师,尤其是处在应试教育下的我们,除了依靠体力压制、手中小权管理学生外,很难在短期内获取优异的成绩。于是,“官”位性质使然,主要依靠手中的权利而不是自身的专业水平来工作,必然导致“退休”后指挥管人,可惜根本无下属可管,因为一旦离开了下级(学生),他们的本事就全没了。毕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领导有短视行为,为了成绩、名望、声誉,不惜把教师当打工仔卖力气,而不是切实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当然,并非所有医生都越老越值钱,庸医也有;教师也不是越老越不值钱,晚霞满天的教师也大有人在,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专业研究。所以,趁此年轻、头脑清醒之际,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向医生学习,与科学亲近,少用“权力”,少搞短期行为,不做“教育官僚”,不做“教育打工仔”,努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技术人员。
指导方法细腻多元。比如《穷于应付的课堂》案例中,老师遇到了一群由经商独生子女组成的班级,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乱成一团,王晓春老师则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用“假罚款”来督促和整顿;二是采用竞赛打坐等法培养自控力;三是指导家长,一定不要迅速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要拖延时间,要给他们设置障碍,以磨炼他们的忍耐力。在《学生在课上捣乱怎么办》案例中,王晓春老师谈得很中肯:首先是为了稳定班集体大局,而不是提高他本人的素质;其次,教育他本人,只是提高他的纪律性,而不是提高学习成绩。只要理清了这些思路,工作起来就比较顺手:一是和他一起想办法在课上干点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不必要非得让他认真听课(个人喜欢方面);二是私下找他要好的同学开会,让他们向这个同学发出不遵守课堂纪律就不再和他玩的警告(学生人际关系方面);三是组织任课教师联席会,让他在众多教师的建议下有所收敛(教师团体方面);四是找准学科优势,重点突破(学科突破方面);五是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家庭教育方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100个案例开始,愿教研深度伴一生。
(二)荣蓉老师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我最近阅读的书籍,作者是特级教师王晓春。王老师是一位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他所著的书籍多次再版,历经十余年经久不衰,在全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作为教育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阅读、借鉴名师的教育经验是快速提升教育素养的一条捷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里面列举了100个教育案例,都是一些学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的、不易被察觉的教育现象。王老师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解决之道,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最切实的指导。我是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特别关注书中涉及到的“学生问题、师生关系”的一些案例,这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多启示。
书中第44条案例是:如何对待做事磨蹭的同学?班上总有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对于这类孩子,案例启示教育者:一味指责只会强化错误,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要改变学生,还需要智慧的教育方法介入。我们班上就有爱磨蹭的同学,通过跟家长沟通了解到这孩子从小就这样,孩子早产也是家长一直纵容他磨蹭的理由。其实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我发现孩子虽然偏慢,但其实智力并没有太大问题。我就和家长沟通,不要再在孩子面前说他早产等缺陷,避免给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反而应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多些鼓励与期许。我明里不说他慢,但是在行动上,却一直在想办法使他能快一点是一点。我耐心地教会他做题技巧,先确保计算、填空、选择、操作和解决问题的前几题基础题的正确率,再试着阅读攻克剩下的中难度题,确保会的不失分。我还为他量身定制合理奖惩制度,让孩子的一点点小进步都能得到鼓励。但同时,也会让他因态度上引起的拖拉承担磨蹭的责任。另外,我在班上建立“互助小组”一起帮助他。渐渐地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也看到了他越来越多的笑脸。“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书中来,从实践的细节中来。诚然,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教育者要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好在,有王老师的书为我指点迷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里案例58,是如何对待学生的出言不逊?王老师是这样做的:静而思之,笑而待之,耐心引导,机智化解。没有怒发冲冠,没有急于批评,谈笑之间,化解隔阂。我现在带的是三年级,三年级的孩子看着小小的,但个别同学嘴里也会蹦出些与年龄不符的话。有次午读20分钟结束,我刚布置完练习任务,就听到有孩子低声骂了句不和谐的“感叹词”。我看了该生一眼,她发现我听到了,怔怔地看着我。我没有当场批评,而是反思下孩子可能因某种原因有负面情绪,亦或感觉作业任务多下意识地爆了一句粗口。于是,我让她等任务完成后来找我谈谈说这话的心境。课后孩子主动找到我愧疚地承认错误,我再趁热打铁进行教育,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学生的逆反并不一定都是心怀恶意而为之,要找对原因,不忙做结论,换位思考一下,也许会云淡风轻。
阅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确实获益良多。书中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操作性很强的策略,助力我解决了不少问题。这本书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研究”。新的时代,新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做研究型的教师,教育需要研究与反思,而不仅仅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研究学生中来,从研究教育案例中来,从研究日常教学中来……只有常怀一颗不断探索的心,静静沉淀,默默积累,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三)徐文静读书心得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则犹如一位良师益友,给予人智慧和力量。驻足于一百个案例,我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折服。徜徉于一行行的文字之间,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真实而又发人深思。纵观书中的案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我也渐渐习得了一些教育智慧。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理想的教师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教育需要有智慧同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教育智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案例58中,柳老师是如何对待学生的出言不逊?柳老师是这样做的:静而思之,笑而待之,悉心教导,耐心讲解。案例中的杨老师没有怒发冲冠,没有急于批评。举重若轻,化“敌”为友,谈笑之间驱散满天乌云。这样的问题处理方式,让我明白了学生的出言不逊并不一定都是有意而为,而要找对原因,看清状况。急于发作、发脾气只不过是一种情感强烈的批评方式。从这个案例中我学会了遇到突发状况,不忙做结论,换位思考一下,也许会柳暗花明。
帮助式教育是我从本书中习得的另一智慧。在一个学生不讲卫生的案例中,教师通常的做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这个学生你太脏了或者要求他必须把自己整干净。这两种方式,王晓春老师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做起来很简单,但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容忍之心、平常之心和大将风度,不要用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还有很多鲜活生动而又真实的案例,它们犹如智慧的火把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这本书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值得一读,它可以启发、指导新教师,也可以让老教师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经验,从而取长补短。未来,我会谨记将“智慧”与“爱心”同行,努力做一个更有效的智慧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