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本研修>> 正文

【教师发展】探文析理强思辨 论道明思育素养

发表日期:2025/4/16 14:12:29 出处: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百家湖校区 作者:罗斌 有59位读者读过

探文析理强思辨,论道明思育素养

 ——记江宁区三家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研训活动

4月9日下午,南京市江宁区周飞、秦峰、姜涛三家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再度携手,在江宁开发区学校百家湖校区共同开展了一场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深度研训活动。四位教师慧心独具呈现精彩课堂,为学生搭建起了思考与表达的平台。四位名师条分缕析现场点评,为思辨型课堂教学把脉明道。研训活动由开发区学校汤晨炜老师主持。


image.png


思辨为核,素养课堂

    开发区学校百家湖校区李花霞老师执教《祥子悲剧谁之过》,以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社会压迫、个人选择、他人影响等多维度分析祥子悲剧的成因。学生通过小组辩论、角色代入等形式,深度挖掘文本,既锻炼了“破案式”文本分析能力,也提升了辩证思考力。


image.png

将军山中学陈欢欢老师执教《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三问”——何为格物致知?如何实践?现实意义何在?——串联课堂。学生通过梳理演讲结构、分析事例论证,理解科学探索的本质。课堂尾声的“即兴演讲”环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阐述观点,最终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

image.png


    开发区学校赵慧老师与宏运学校史诗源老师均执教了《有为有不为》,她们以文本为媒,在善恶之辨中探寻思辨路径。赵慧老师首先创设“朋友陷入道德困境”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劝解金句,又在词句之间品味作品文风;然后设置多种生活情境,指导学生陈述立场、探讨“最优解”,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聚焦语言运用,既完成了“善恶权衡”的推理,又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答案”。

     image.png


史诗源老师则以“校园一角”的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有为有不为”这一论题进行思考,利用结构图式可视化呈现《有为有不为》的论证逻辑;通过略读与精读,引导学生从“有为有不为”的定义到“善恶大小”的界定,在深入浅出之间,厘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了作者的论证逻辑,对“善恶”有了思辨性的认识。

image.png


在评课环节,周飞、秦峰、姜涛、费丹丹等四位老师先后对四节课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如何在初中课堂落地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周飞老师聚焦思辨问题的设计进行了点评,强调“思辨问题设计需梯度化,兼顾学生认知差异”,他赞赏李花霞老师多维度分析悲剧的框架极具巧思,评价陈欢欢老师"三问"设计逻辑严密,为思辨性文本教学提供了普适性路径。

秦峰老师高度肯定了"将现实问题与经典文本对接"的做法,认为赵慧老师的《有问有不为》教学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优秀案例",教学中灵活平衡预设与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思辨火花,达到了高效深化学生认知,激活学生理性思考的效果。

姜涛老师从教学内容确定合理和教学方法科学优化两个方面,对陈欢欢老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姜老师认为,学生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要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的要求、文本特质的挖掘,要生长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师生的互动上,要发展在学生语言的建构中。教师要有慧心设置激发兴趣的情境,提供激活思维的支架,开展思辨性的言语活动。

费丹丹老师首先分析了《有为有不为》这篇新增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与思想价值,同时提醒大家要立足语言去挖掘文章的思辨性,领悟它的思想内涵;而不能抛开文本滑向思政教育的泥沼。在此基础上,费老师高度评价了史诗源老师教学设计中思辨的进阶意识:从段落中提炼观点——填写思维导图——运用文中观点分析现实情境,完成了思辨性阅读到表达的顺利过渡,且紧扣文本,用语文的方式培养思辨能力,真正达到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的核心素养联动。

image.png

以研促教,赋能成长

此次研训以课例为镜、以思辨为核,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可迁移的教学策略。三家工作室的深度合作,不仅推动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落地,更激发了教师对语文素养培育的持续探索。“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点燃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开发区学校百家湖校区对这次研修活动精心准备、全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